“我是郭晓力,一个普通人,有两个儿子,常年在北京。”
无论台前还是幕后,郭晓力介绍自己时,总习惯避开一些包装性词汇:比如“前幕布创始人”、“前字节飞书”等头衔,他不太爱用,他的粉丝群名称也是“晓力的朋友们”。他自己解释说,这样介绍是认为大家都是平等的关系,他真心希望能和大家交朋友。在他心中,自己不过是个普通人。
他出身农村,高中学历。学生时代会逃课去网吧,毕业之后苦于要上班。从这些过往来看,郭晓力好像确实是个普通人。
创业公司要远离大厂的直接炮火,找到大厂不愿意干的活,才是创业公司的护城河。”郭晓力回忆北漂的15年,似是掌舵一艘风雨飘摇的小船,重生与避险,是两个常伴左右的课题。
他眼里的成功,也不过是把前几次创业的失败经历存进“银行”,在下一个春天连本带利取出。
选择上班是为了不再上班 ╱ 01
选择All-in副业,学会流量变现 ╱ 02
选择集中精力做产品 ╱ 03
选择再创业,小而不倒╱ 04
尾声╱ 05
01、选择上班是为了不再上班
年龄:21~26岁|月薪:2000-4000
高考失利后,郭晓力选择去一家培训学校学习SEO。差点错失学习机会的郭晓力,很珍惜这份机会,在习读的两年中名列前茅。第二年,临近毕业,同学们都在等待学校分配的工作,郭晓力却已经开始自己找工作了。
“2011年1月1日。”郭晓力总能精准说出自己开始“北漂”的日期。在那个百度产品经理月薪1万的年代里,郭晓力揣着父母给的500块钱就开始北漂了。
初来北京,郭晓力并没急于直接找工作,而是自己先做了几个淘客网站,想尝试通过自己的所学,做网站赚钱。但那时的自己初出茅庐,做的网站并没有什么起色。
到北京的第十天,郭晓力找了*份工作,月薪只有2000。但郭晓力从未放弃想要自己挣钱养活自己的想法。
从业3个月,手里积累了一些“现金流”后,这位不爱上班的年轻人毅然辞掉了自己的*份工作,自己赚钱。
郭晓力盘算着,3000元足够养活自己3个月了,就打算以3个月为期限,检验能不能通过自己的能力实现赚钱养活自己,如果没能达到月入与自己工资水平一致,他就回去继续上班——以后的每次创业,郭晓力也都以此为规则。
*次“创业”,郭晓力依旧想充分利用自己在培训班学到的SEO知识,赚钱养活自己,他开始自己做网站,做搜索优化。“要是能月入2000,我就不回去上班了”。郭晓力想道。
但3个月做网站的时光,回馈给这位21岁少年的成绩,只有单日最高营收50元。这次“折腾”以失败暂告一段落。郭晓力是个服输的人。折腾失败后,他继续找工作。但创业的种子却深深扎根在他的心中,不断生长。
第二份工作是在树村,月薪4000。从这份工作开始,“给别人打工”就只是郭晓力的临时停靠站了。他白天完成工作任务,晚上饭后回到工位继续工作,或是做他自己的小网站赚点广告费。他也在此地结识了老乡,也是日后一起做幕布的创业伙伴王旭,还有后来陪伴他十余年至今的老婆丽娇。
2013年1月30日,再次创业期间郭晓力发的博客
离职后,郭晓力先想到的依旧是做网站创业。这次跟风做的流量网站创业,再次以失败告终。而他从前一直坚持在做的电影网站也因更新不及时,快“荒废”了。努力过后的两手空空,使郭晓力陷入了迷茫。
SEO(Search Engine Optimization,搜索引擎优化)是一种通过优化网站内容和结构,提高其在搜索引擎自然搜索结果中排名的方法和策略。
PHP(Hypertext Preprocessor,超文本预处理器)是一种开源的、通用的服务器端脚本语言,主要用于开发动态网页和Web应用程序。PHP代码可以直接嵌入HTML中,也可以与其他Web开发技术(如MySQL数据库、JavaScript等)结合使用,实现复杂的交互功能。
红利点评:
郭晓力在“大学”中的各方面表现一直是名列前茅,他早于同班所有学生,*个出来找工作。“等到学校分配的话可能不是什么好工作”,善于观察思考的他早早地意识到工作要靠自己找,*很多人。在事业中,郭晓力不光是一个敏锐的观察者,又是一个勇敢的行动者,看到能赚钱的机会,他会毫不犹豫地all in:技能不会,就狠狠地学;没有经验,就在实操中找方法。但过于狙击单点,会导致对全局的感知局限。
02、选择All-in副业,学会流量变现
年龄:23~26岁|月薪:6000-10万
2013年6月,郭晓力开始了他的第三份工作,负责做ProcessOn的产品运营,月薪 6000。
在ProcessOn的三年,大概是郭晓力过得最稳定的三年。在这份工作中,郭晓力找到了自己擅长的领域——做To C效率工具增长。负责产品运营的郭晓力,和负责技术开发的王旭,两人又一次出现在同一家公司,相辅相成。
与此同时,郭晓力的副业也从未停过,开淘宝店、做网站、代购、摆地摊、代办进京证……他不放过任何一个能赚到钱的机会。升职、加薪,生活的喜讯接踵而至,有种安逸的美好。
2014年郭晓力带父母游北京
但对于郭晓力来说,安逸或许也意味着危机。生活、事业的如意,似乎快让他忘记了“自由”的理想。
一次和朋友关于“手心向上?还是手心向下?”的探讨,引发了郭晓力的思考。他把雇佣关系比作手心向上和向下的两方:上班打工看似稳定,但始终是被动的一方,老板随时都能让你走人——手心向上,出卖时间,命运始终不掌握在自己手中;但自己做老板就不一样,是手心向下的一方,虽然风险高,但却可以自己掌握命运。
2016年3月,ProcessOn用户量突破20万,正处事业上升期的郭晓力,却选择了“整装重发”,再次创业。这一次,他想掌握自己的命运。
这次创业,郭晓力是做在各大平台号上面发帖。2015年9月,时任今日头条创始人兼CEO的张一鸣宣布未来一年,头条号平台将确保至少1000个头条号创作者,单月至少获得1万元的收入。也是在这一年,许多普通人以在头条号发帖为职业,实现月入过万。
在尝试过百家号、头条号、搜狐号等之后,郭晓力发现头条号流量最高,因而选择了着重在头条号发文。那时,他通过发帖、优化搜索词、在贴吧下面留言推荐等方式,导流到私域做微商。
即便收入不算稳定,坐上“时代快车”的郭晓力,只用了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就创业成功了。头条号带给私域的用户,每天有200左右。私域用户积累起来后,郭晓力也卖卖首饰、洗头膏、香皂等产品。做微商2个月,就达到了月入10万的成绩。
*次创业成功郭晓力发的微博
“断断续续 5 年时间,我从未放弃,我终于实现了可以不做打工人,还能给别人发点工资的小目标。”郭晓力回忆道。
就像种树时,人们浇过的水,会在某年某天带来丰收。
红利点评:
“你的能力圈,不能等同于企业为你安排好的螺丝钉角色”,郭晓力尽早地意识到了这一点。同时,2016年是百度停止大规模招聘的第二年。大厂缩招,意味着市场上岗位的竞争也将加剧,如果创业失败,就可能面临找不到工作的风险。即便在这种时候,郭晓力可以毅然选择逃离舒适圈,面对之前从未成功过的创业理想。这种顽强的生命力,又何尝不是一种能力。2015年今日头条收入只有十几亿元,彼时百度的收入已经超过600亿元,抖音、快手也都还是新势力。但郭晓力敏锐地捕捉到最新趋势,没有选择“河宽而渔”,在今日头条和快手上扬起了自己的一叶扁舟。
03、选择集中精力做产品
年龄:26~31岁|年薪:100万+
电商的收入已经够自己躺平的节点下,郭晓力并不想自己此生就此“退休”。他苦于自己对自己能力的运用好像都很分散,并没有做到一些“有复利”的事情。
“这时候我想到做互联网产品。”晓力提到。做互联网产品,不仅可以充分利用他积累的流量获取经验,投入的结果也是有复利的。这个思考也促成了幕布的开端。
一次和王旭的聚餐中,郭晓力提到了创业做产品的事情,二人一拍即合。第二天就一起去租了办公室。早期启动时,郭晓力从丽娇信用卡上刷了6万,作为公司启动资金。郭晓力暂时继续做之前的电商、微商业务,以维持公司的现金流;王旭则开始做新产品开发。
“做幕布不是有计划的事情,是因为我和王旭只会做这个。”郭晓力打趣道。幕布最初并非想要做大纲笔记工具。郭晓力和王旭原本想开发类似Prezi的在线演示产品,但面对技术难度和资源限制,他们决定转向较为简单的大纲笔记方向。“很多时候创业能成功,就是因为资源不足。如果当时我们坚持做Prezi,可能就死了。”
做幕布期间郭晓力和同师门的同学聚餐:左1,胜凯,16年和郭晓力一起做头条号;左3,郭晓力学SEO时期的老师
在幕布运营初期,郭晓力经常通过多个渠道和用户保持密切的沟通。“当时有用户对我说,幕布是他见到的*个‘可以说话的公众号’。”郭晓力回忆道,也正是这些正反馈,支持他们度过了创业初期最艰难的阶段。
在运营幕布时,郭晓力充分运用做微商时的用户思维,和做淘宝时候的营销经历。他将增长手段设计到产品中,在产品早期就设计了病毒式传播机制——通过邀请其他用户获得VIP功能。这也让幕布在零营销预算的情况下实现了用户的自传播。郭晓力告诉《职场Bonus》,在幕布达到100万用户之前,直接通过邀请注册的用户占比接近20%。
同时,和其他效率工具不同的是,幕布也会“凑双十一的热闹”。每逢双十一电商大促,幕布都会跟上相应的促销活动。“促销激活了很多潜在的付费用户。”
幕布在多个电商促销节点迎来用户付费高峰
2017年,效率工具市场正迎来爆发期。随着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工作方式的数字化转型,思维导图、笔记工具等效率应用开始成为职场人士和学生的必备工具。也是赶上了这个节点,幕布迎来爆发期。
但幕布是想做一款“大纲笔记”工具,和当时较为成熟的桌面端思维导图工具Xmind,并不算构成竞争关系。但凭借移动端蓬勃发展的趋势,幕布火速出圈,用户量屡破新高。2018年6月,在上线两年后,幕布被字节跳动收购。
从2016年5月产品上线,到被行业巨头收购,这次创业仅用了2年时间。“*次创业就被收购,还是被字节跳动收购,这是幸运。”郭晓力说道。
红利点评:
电商红利期,郭晓力凭借敏锐嗅觉积累财富,却未止步于安逸,而是将目光投向互联网产品的“复利”潜力,出发再创业。在产品运营中,郭晓力积累了自己的Know-How,以大纲笔记切入垂直领域,将微商用户洞察与SEO经验转化为产品增长引擎:设计邀请制病毒传播、电商化运营思维,在巨头缝隙中以“边缘创新”突围。而我们发现,幕布的成功也证明了专注核心、坚持简单、深刻理解用户的重要性。两年内从零到被收购,郭晓力在确定性窗口果断选择完成价值兑换,也是一大关键。
04、选择再创业,小而不倒
年龄:31~今|年入百万
被收购后,郭晓力在字节待了3年。没有上过大学的他,笑称在字节的3年是上学:见见厉害的人,和他们一起工作、学习。
但“上班”这事儿,对他来说还是太痛苦了。第四年,郭晓力实在待不下去了,他选择放弃超百万的期权,提了离职。“上4年才是大学,所以我在字节顶多算大专毕业。”他开玩笑道。
2021年7月底,郭晓力正式离开字节。离职当天,他就去确定了新公司的办公室。“很多时候就是这样,创业永远没有准备好一说,想干,开始干就好。”
这个世界并不复杂,遵循着其*层的规律和原则——在这样的理念下,新公司取名叫原则科技。公司开始,郭晓力也从自己擅长的小工具入手,他想做能提高个人工作产出的工具,希望公司能从服务组织中的个人,慢慢成长成服务组织。
郭晓力和从前一样,在新公司做着效率工具的运营推广工作,但也同时做公司的掌舵人,负责公司的战略方向。两年时间从零开始,郭晓力新公司做的「芦笋录屏」突破了百万用户,团队也从十多位职工跃升到二十位。
芦笋的成功,一方面是赶上了短视频、线上教育的红利期:许多用户是教师,录制一些网课,或者给学生讲解习题;做自媒体的人,需要录制一些课程或者短片,发抖音小红书。另一方面,也得益于郭晓力长期积累的用户思维和运营经验。
2024年,郭晓力发现投入同样的时间,芦笋的用户增长不再明显,他判断芦笋的增长到达了瓶颈。这时,郭晓力通过总结用户群体的需求,又做了芦笋提词器、多种草等。
但这些产品之间依旧是比较分散的,做公司就要在这些之中找到一些共性,能让产品之间产生合力,追求“复利”。直到郭晓力发现了可以从“自由职业者”这个群体切入,解决产品之间合力的需求,并明确公司的使命,使公司能继续航行下去。
明确用户后,郭晓力针对用户群体挖需求,做小而美的小工具,如芦笋提词器、白瓜面试、标小兔、芦笋演示……这些产品用户量虽然不及百万,但抓住了用户的真实痛点,付费率比较高。
郭晓力避开大厂的射程,并没有想一心做大,而是先服务好一个群体。他说,“一个人没办法高频刚需那么多东西,所以在这个时代里并不一定是用户量越大越好,能做好小产品,服务好一个群体,也能让一个公司很好地活下来。”
而在这个过程中,能捕捉到用户的真实痛点成为了关键。就像白瓜面试的诞生,是郭晓力在和用户沟通时发现,用芦笋提词器的还有一部分有留学面试需求的用户。郭晓力抓住这一痛点,做了白瓜面试,即便客单价不低,但付费率也一路攀升。
郭晓力分享道,“做小工具,得回归场景,减少做需求上的创新,找到用户真正在意的点,就够了。”
但单纯重复从 0 到 1 做小工具的工作,无法实现公司成长。郭晓力笑道:“员工们说,一直做小工具就如同一直在新手村打怪,大家没什么成就感。”因此,郭晓力反思,2025年原则科技一方面要做出海效率工具,另一方面要把注意力和精力投入到深耕某一领域。
目前,公司正打算探索全球学术领域工具的市场。虽然结果尚未定论,但郭晓力与员工们都满怀期待,“尽管是一个完全不怎么熟悉的领域,但是大家都觉得特别刺激。”
红利点评:
目前仅仅在中国就有1.24亿注册登记的个体户,占经营主体总量的67.4%,支撑3亿人就业,近十年年均增长10.9%。这意味着:在中国,五个人中就有一个是自由职业者。郭晓力灵活地看到了一个潜在用户群体的真需求,并不断把小产品做出价值。能把小市场持续开拓出价值,在遍地需求的时代找到自己的立足之地,这也是他普通而又不普通所在。
05、尾声
我曾旁听郭晓力指导一位大学毕业生的择业疑惑。他说:“判断一个选择是否是个好的选择时,只思考它能不能让你感到自己在不断进步。”而他自己的职业经历也在不断证明,人要勇于跳出传统的价值判断体系,找到那个能让自己感到持续成长的工作,“其余的钱、名等,都是水到渠成的事情”。
在快速变化的时代,允许自己拥有成长的时间,或许比成长速度更重要。即便在同一片苗圃中,每株花的成长也会有不同。各人的往事各有来路,想开出漂亮的花朵,只需在意是否一直在汲取养分。
郭晓力从小是个听话、讨喜,甚至有点讨好型人格的孩子。18岁的高考失利,让这个本就因身处小地方,在“起跑”上落后于大城市同龄人的孩子,在竞争中越发处于劣势。 按照家里规矩,考不上就得开始打工,于是他鼓起勇气和家里申请“再一次上学的机会”;在来村里招生的技能培训班中,他本可以学热门的编程课,但却追随兴趣选了学SEO;在培训机构试课时,他因为省钱和同学合住宿舍,学校发现后他被赶了出去,于是他在机构附近找了一家饭店打工,课余时间卖菜,晚上睡在店里。
一位和郭晓力接触过的投资人评价他说:“这人身上透着一股打不垮的顽强劲儿,做事果敢,执行力*。”
这株晚破土的芽,也正是凭借这样一种顽强的生命力,4次创业后开出了漂亮的花。
郭晓力闲不下来,爱琢磨事儿。他博客里存着600余篇文章,满满当当记录着从创业开始到现在的思考。
郭晓力描述“家和”的博文
去年,原则科技有位员工想要离职创业。作为公司CEO的郭晓力不但没有留人,反而资助了这位创业者1万元。“我深知这1万在创业的道路上,其实并不算什么,但我希望我的资金至少能帮助他们多撑一段时间,多一段时间,就多一点可能性。”郭晓力说道。
在他眼里,创业者都是勇士,因为他们敢于打破常规,敢于自力更生。而他也一直是一位创业者,他鼓励大家跳出框架,去创业。
“我想培养 100 名估值过亿的创业者,我愿为这个梦想付出十年、二十年。”郭晓力说。在创业这条路上,郭晓力也已经走了15年,他想帮助更多的创业者实现“手心向下”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