$阿里巴巴$
最近,美团“致敬老朋友”的营销引发热议。
从“黄的灵,蓝的赢”的玩梗,到现在“致敬老朋友”,即时零售的热浪下,各家的营销动作、补贴动作不断。
今年以来,外卖行业总是让人多巴胺分泌不停、情绪价值拉满,这届爱吃瓜的网友们便有了精神与物质的“双丰收”。
网友们的评论也亮了:
“真实的商战朴实无华嗑CP嗑上头了”
“别人只是改名了而已……不如多送点券吧。”
外行看热闹,内行看门道。
吃瓜之余,我们不妨也来看看这部“连续剧”到底有怎样的“门道”。
饿了么发券:“热点”也是用户的“福利点”
对于这次“致敬”营销,饿了么并没有正面回应,而是上线了优惠力度更大的会场,咔咔一顿发券。
在玩梗的同时,用户们也没忘记一边在饿了么领券,一边点上一杯初冬的第一杯丝袜奶茶。
你看,用户的消费决策永远是那么的理性且务实。
热闹归热闹,真要到了下单时候,大家还是会用脚投票。在网上“吃完了瓜”,现实里好好吃饭才是正经事儿。
用实际的业务动作回应,其实符合饿了么一贯的务实风格:“不错过每一次补贴用户的机会”。对于饿了么来讲,但凡有关注度、有热点流量,第一个想到的就是用户。
毕竟对于用户而言,“梗”再好玩儿,也远不如发红包来得实在。
上线了优惠力度更大的会场,不仅是一种回应,也是一种务实的表态:饿了么真正看重的是用户体验。
特别是今年双11,即时零售展现出了强大的增量之后,业务带来的增量价值,已经被行业各方充分认识到了。于是,怎么让用户消费得爽,成了迫在眉睫的大事儿。
看数据:天猫双11期间,华为在闪购的成交周环比增长1910%,超级安踏的闪购成交月环比增长144%;“双11”期间,全国已有超过37000个品牌商家、40万个门店接入淘宝闪购。
数据增长表明两件事儿:
1:饿了么变“橙”之后,淘宝闪购服务消费者长尾需求的能力更强了。
说到底,“拼刺刀”到底拼的还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能力。
过去,即时零售,满足的是大部分用户的核心需求,比如,外卖、送药。行业到了“拼刺刀”阶段,其实就是拼各家满足用户长尾需求的能力。
满足长尾需求的能力更强,对于用户来说,最直观的感受就是“闪购”能做的事儿变得更多,用起来更方便了。比如外出旅游时相机内存卡丢了,淘宝闪购下一单就能解决。
2:让消费者爽这件事儿,不在于改或不改名,而在于即时零售的新生。
蒋凡在阿里8月份财报会上表态,饿了么这些年的进步“不一定体现在市场份额上,而是基础能力建设。二者整合为阿里投资远近场结合提供坚实基础。”
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,其实就是把阿里“基础能力”,更好地在即时零售市场发挥出来,用户领完券,下完单,有了高质量的交付,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才更有意义。
所以,改名这件事儿,其实是一个“水到渠成”的结果。这好比“乔迁新居”:以前是两口子过日子,一套两居室的小房子就够了,但如今二胎放开了,家里人丁多了,物质条件更好了,自然要换个大房子。
所谓“能力越大、责任越大”。
从饿了么到闪购,从送外卖到送万物,表面上是业务线进一步拓展了,阿里的大消费平台战略也有了新的格局,由此,阿里服务消费者的能力更强了,淘宝闪购的“担子”也更重了。
饿了么“橙了”,消费者也就“爽了”
阿里大消费平台战略落地中,饿了么变“橙”这件事儿是不可或缺的一环。通盘来看,淘宝闪购对于阿里大消费的意义,在外,但是更在内。
实际上,对当下阶段的阿里而言,做团购、外卖,重要的不单单是烧钱抢占多少份额,更重要的是实现阿里内部的“大消费循环”。
怎么释放阿里生态内生的增量,促成这个“大循环”?
答案还是用户体验。
过去,行业的增长思路是,找外部增量。所谓找外部增量,就是从做一个用户的生意,到做N个用户的生意。比如,原来平台的用户是5亿,增长到了6亿、7亿,体量越做越大,业务就越做越大。
像淘宝这样的国民APP,用户体量足够大之后增长思路就变了,需要找生态内的增量,更多地满足用户的获得感。
如今的淘宝有10亿用户,是最大的线上消费平台之一。用户体量足够大,用户需求就会更多样化,如何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,是当下最重要的问题。
饿了么升级成为淘宝闪购的意义,就是在让消费者“吃好一碗饭”的基础上,进一步满足用户体验的“获得感”。
试想一下这样一个场景:周五晚上参加同学聚会,饭局结束大家约着去球场打球,但下班后穿着皮鞋的你恰好没带球鞋,过去也许你会遗憾拒绝,但现在,你可以直接选择通过“淘宝闪购”下单,饿了么的骑手会在30分钟左右直接送到球场。
让用户少一点生活中的遗憾,多一份满足感和确定性,这才是“送外卖”到“送万物”的终极奥义。
今天线上消费生态版图,阿里是最完整的:
商品消费——淘宝天猫;服务消费——飞猪、饿了么;即时消费——淘宝闪购。
饿了么与淘宝闪购的融合,就是把阿里核心的供应能力集合起来,集中到淘宝这个10亿用户需求的入口。于用户而言买得更方便、买得更省心、买得更实惠。增长也就自然而然地发生了。
反映到数据上,直观地就是单量表现。
淘宝闪购上线后,在行业激烈竞争中,饿了么强大组织协同性与战斗力,推动淘宝闪购的日订单峰值达到1.2亿单,8月的周日均订单量达到8000万单。淘宝闪购的日均活跃骑手规模超过200万。
让消费者买得更爽,关键在于两点:
一个是品类;另一个是频次。
消费行业,新品类能带来新增量。
比如,对于商品消费来说,做透3C这个品类之后,如果做透美妆就会有新增量;对于服务消费而言,做透外卖品类,票务、出行就是新品类增量。
所以,闪购本质上是拓展“到家品类”,不只是餐饮这一个品类,还有美妆、日化、3C等。品类多了,用户的选择自然就变多了,千人千面的消费需求,就更容易被满足。
比如,带孩子出门旅游,奶粉、辅食、尿不湿都能应急送,车子电瓶坏了抛锚在路上,闪购个搭电宝就能解决。消费者的各类需求,都能被淘宝闪购更好地满足。
拓展消费品类之外,提高频次也很重要。
消费讲究的是“高频带低频”。相对高频即时零售,带动相对低频的电商、酒旅,消费在阿里生态内部才能更好地循环起来。
高频带低频,最大的价值在于能够提升用户复购降低流量成本。消费生意的规模效应,本质上也是复购频次带来的流量成本降低。
平台流量成本降下来了,饿了么再以“发券、补贴”的形式,把这份省下来的成本回馈给消费者,让用户买到了真实惠的商品和服务,又进一步促进复购。
这个过程中,饿了么不单单是履约,更是高频流量,高频业务,进而带动整个阿里的消费生态。
用户需求不是单点的,而是高并发的。
用户的衣食住行诸多需求,作为超级APP的淘宝都要满足。今天的淘宝是国民级的应用,是10亿人消费需求入口,怎么更好地去满足10亿人的高并发需求?这才是阿里“大消费平台”战略的核心使命所在。
更好地满足10亿人的需求,背后需要靠阿里的组织架构、服务体系的系统性能力。这是阿里一直在做的,也是阿里所擅长的。
同样,这也是饿了么“橙了”的最底层逻辑。
写在最后:
对于阿里来说,淘宝这与饿了么的融合并不会让人感到奇怪。说到底,一切都是为了用户的消费体验。
在消费行业里,饿了么是开拓者也是行业标准的定义者。接下来,新的融合,究竟将会给消费者带来怎样的惊喜?
值得我们拭目以待。
免责声明:该文章系本站转载,旨在为读者提供更多信息资讯。所涉内容不构成投资、消费建议,仅供读者参考。